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装置,其广泛的深度和广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标志。
本文针对继电器控制系统可靠性较差、使用不够灵活方便等缺陷,利用PLC进行设计,达到了控制邮件分拣目的。在系统中充分利用PLC在控制方面的卓越性能实现了系统运行可靠、故障率低的功能。
本论文在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了题目的来源与意义及其相关的背景:系统方案的确定、总体的组成、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等。随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部分硬件设计、安装;软件设计并编制梯形图;系统通调试等。
最后,论文对全文进行总结。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企业都迫切地需要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尤其在需要进行分拣及缓冲、传送的单位,以往一直采用人工分拣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为解决上述问题,将PLC技术应用到分拣装置中用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就介绍了PLC在邮件分拣系统中的应用。
1.2 PLC的概述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厂家生产300多品种PLC产品,而我国PLC生产厂有约30家,却并没有真正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名牌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厂家是以仿制、来件组装或“贴牌”方式生产。但同时,我国在PLC应用方面却很活跃,近年来每年约新投入10万台套PLC产品,年销售30亿人民币,应用的行业也很广阔川。所以说,对我国PLC生产厂家来说.如何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中国自己的PLC品牌是其面临的一大课题。一句话,PLC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个极其巨大的产业,也形成了其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短期内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PLC即可编程控制器(Pra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面向工业环境由美国科学家首先研制成功的。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是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的。
PLC自产生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1.2.1 PLC的产生背景
在PLC诞生之前,工业控制设备的主流品种是以继电器、接触器为主体的控制装置。继电器、接触器是一些电磁开关。其结构是由励磁线圈、铁心磁路、触点等部件组成。其中触点是接通或断开电路的部件,按励磁线圈通电前的状态又可分为常开和常闭两种类型。线圈通电前呈断开状态的为常开触点,呈接通状态的为常闭触点。同一只接触器或继电器常有多对常开、常闭触点。当励磁线圈通电,衔铁在磁力作用下被铁心吸合时,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以完成电路连接的切换。触点又分为主触点及辅助触点。用于主回路,控制较大电流的触点是主触点。用于控制电路,只能通过较小电流的触点称为辅助触点。通过继电器、接触器及其它控制元件的线路连接,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逻辑,从而实现生产设备的各种操作控制。人们将由导线连接决定器件间逻辑关系的控制方式称为接线逻辑。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用继电器电路构成工业控制系统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首先是复杂的系统使用成百上千个各种各样的继电器,成千上万根导线连接得密如蛛网。只要有一个继电器、一根导线出现故障,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这种接线逻辑系统的可靠性。其次是这样的系统维修及改造很不容易,特别是技术改造,当试图改变设备的工作过程以改善设备的功能时,人们宁愿新生产一套控制设备也都不愿意将继电器控制柜中的线路重接。而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的进步要求制造业生产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不断地提出改善生产机械功能的要求。加上当时电子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以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的新型工业控制设备。这就是PLC。
1.2.2 PLC的发展过程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想寻找一种能减少重新设计控制系统和接线、降低成本、缩短时间的措施,并设想把计算机功能的完备、灵活通用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用户的,自然语言,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PLC,并在GM公司的汽车自动装配线上首次使用,获得成功。从此,这项新技术便迅速发展起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