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空调系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历史: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热取暖的方法。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及空气滤清器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市场的需求是单一降温的空调迅速发展起来。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车内温度、熟读的功能,基本上有了现代汽车空调的雏形。第四阶段,自动控制。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太理想。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由微机按车内外的环境,实现微调化。该系统具备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通过微机控制,实现了空调运行与运行的相关统一,极大的提高了制冷效果、节约了燃料,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与舒适性。
趋势:(1)产品需求日益个性化,市场对空调产品的需求受到整车厂商和最终消费的影响。
(2)技术发展环保节能化,汽车空调的环保问题引起了汽车相关群体的关注,汽车空调技术也正在朝环保化方向发展。随着高效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燃烧 不断提高,燃油余热会进一步减少,而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 不得不牺牲驱动性能来提供采暖和制冷。鉴于此,提供节能高效、性能可靠的空调系统对占领市场至关重要。
(3)汽车空调不断向小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增加,小型车大行其道,相应的小型空调也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处于对安全性的考虑,汽车及其自动化技术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4)新型制冷剂成果研发惊人,空调制冷中主要是HFC134a。制冷剂HFC134a的主要特点是:不含氯原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物理性能与CFC12比较接近,所以制冷系统的改型比较容易;传热性能比CFC12好,制冷剂的用量可大大减少。另外合成工剂制冷剂、天然工剂制冷剂也在不断研发中。
第二章 汽车空调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和功能
2.1 汽车空调的构成
汽车空调一般主要由压缩机、电控离合器、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贮液干燥器、管道、冷凝风扇等组成。汽车空调分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
2.2 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2.1 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
压缩机运转时,将蒸发器内产生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吸入并压缩后,在高温高压(约700℃,1471KPa)的状况下排出。这些气态蒸气流入冷凝器,并在此受到散热和冷却风扇的作用强制冷却到500℃ 左右。这时,制冷剂由气态变为液态。被液化了的制冷剂,进入干燥器,除去了水和杂质后,流入膨胀阀。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膨胀阀的小空流出,变为低压雾状后流入蒸发器。雾状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汽化变为气态制冷剂,从而使蒸发器表面温度下降。从送风机出来的空气,不断流过蒸发器表面,被冷却后送进车厢内降温。气态制冷剂通过蒸发器后又重新被压缩机吸入,这样反复循环即可达到制冷目的。
2.2.2 汽车空调的功能
汽车空调功能包括以下4大部分: 制冷、制热、通风、除湿。
制冷系统原理:汽车空调的压缩机依靠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提供汽车在怠速状态下打开空调制冷怠速会明显增大油耗也会相应的增加油耗增加的大小与环境温度有最直接的关系环境温度高制冷剂膨胀的压力大发动机驱动空调的消耗也相应加大环境温度低油耗相应减少。
制热系统原理:汽车空调制热与压缩机没有丝毫关系制热的热源不是空调本身获取的是由汽车的散热水箱(中控台下面的暖风机总成内的副水箱)提供早晨在热车前空调吹出来的是冷风待热车后空调热风源源不断的送出来制热本身基本没有能量消耗是利用汽车的余热完成的.但在冬季,为了提升水温,加大喷油量,也使耗油量增加。但是只是在启动初期,等发动机运转正常,就是利用发动机的散热来供暖了。(而有的柴油车由于水温上升慢,为了一发动车就能享受到暖风,所以在暖风机里面加有电热丝)。
通风:通风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 使用内循环时车内空气基本不与外界交流使用外循环时位于挡风玻璃下的新风口会将外界的空气源源不断的送进来以保持车内空气的清新。
除湿:空调制冷的过程就是除湿的过程从制冷时产生的大量冷凝水就可以看出来了在湿度较大的阴雨天气或是温差太大的时候车内的玻璃上容易起雾打开空调驱雾就是一个除湿的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