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法而无定法。一门处于十字路口上的学科,会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同时拓宽了相关学科在经、纬方向的发展。学科间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之为“效果范型”的模式-----“5W模式”是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48)一文中提出来的一种传播模式。虽然“5W模式”最初是作为一种传播模式而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传播。本文主要就“5W模式”服务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维度加以刍探。
关键词: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学;教育传播
第一章 前言
大学之大,在学科之精、在学术之深、在学者之众。学者的云集、学术的精深都要基于学科的精湛。对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屡见不鲜,研究视野也愈加拓宽。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也突破了原学科的研究维度,使得学科间研究方法经纬交错穿插于各学科的研究领域。
传播是一种思想方法,通过这种思想方法把可以和能够连接到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处理;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场合,信息符号在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交互传递。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的产物,基于此种渊源传播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之间必然会存在密切的关联,教育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传播息息相关。把大学教学作为一个教育传播过程来研究,主要运用了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把大学教学传播过程划分为教师、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学生、教学效果五个重要环节。“5W模式”是拉斯韦尔首次提出的,在传播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刍探“5W传播模式”以为教育教学服务,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实施意义重大。
第二章 “5W模式”的基本内涵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不仅首次比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过程,而且也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1. 效果范型——“5W教学模式”
“5W”模式中的五个W分别取自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首字母: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管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传播是线性的因果关系——这是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关于传播的表述的典型特征。在这一关系中,透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管道——向谁说——获得什么效果”这样一条线形的图谱。
“谁”就是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信息与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法国社会学家博德里亚说:“传播不是说话,而是使人说话;信息不是知晓,而是使人知晓。助动词‘使’表明这其中涉及一种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通过对它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要着有成效的完成这一操作势必要借助一定的管道。
“管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对象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等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第三章 教育与传播
实际上 ,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经验的传承方式、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阿希礼·蒙塔古,弗洛伊德·马特森指出:“不论传播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喧嚣的还是沉静的,或是无意使然的传播都是会面的基础。总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重要的联系”。而教育传播则是人类的特权。
1.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信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赵健·课程、教学与网络状态[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7-148}
对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不仅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还兼具社会的功能。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而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研究传播学实质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过程、手段、媒介等。
2. 5W模式与教学过程系统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虽然是针对于传播学提出的线性传播模式,但同样也适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一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