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民居是民众居住的场所,民众在长期实施建筑民居时,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如看风水、坐南朝北、上梁等。这些民俗事象蕴含着民众“天人合一”,力求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和尊卑有序封建伦理秩序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建筑;天人合一;尊卑
古往今来,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民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建筑凝聚着民众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本能。探寻传统民居建筑不难发现,它蕴含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是民众力求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生动体现,形象地表现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底蕴。
一、 民居建筑的民俗事象
(一)坐北朝南,前开窗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坐北朝南,开前窗。不论是北京四合院,还是中原民居,还是黄土高原窑洞,都是如此。这一明显特点的形成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向南开的民宅有利于采光,同样,开前窗可以使得房屋冬暖夏凉,更适合居住。
(二)看风水,选房址
“中国建筑民俗讲求风水。‘风水’又称‘堪舆’,是相地、相墓之术。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最初是为生存的需要,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原则,多少包含一些感性经验的积极成分。但是后来,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1](p77)所以,在民间,无论是建造生宅还是选阴宅地址,都会请地理先生先看风水。并且,这种习俗在建筑中一直都有不小的影响。
(三)上梁,搭梁
传统民居的建筑过程中,上梁、搭梁有一系列的民俗仪式。如中原地区上梁时,往往在宅前放鞭炮,撒带红点的馒头,糖果等,以象征吉庆。主持建房的匠人一边喊“喜呀!”一边指挥众人拉梁,甚是热闹。并且在堂屋正中央还挂上红布,红布上写着吉星高照等寓意吉祥的文字。同时,亲朋好友带上猪肉等礼品前去祝贺,中午,主家要宴请宾客,大吃大喝一顿,表示房屋即将建成。
民居建筑民俗事象丰富多彩,是民众在长期建房过程中沿袭形成的,每一种民俗事象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探讨。
二、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中国古代文明是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孕育出来的,中国人对自然充满着依赖、敬畏与崇拜。正是这种依赖、敬畏与崇拜,使得古代中国产生了崇尚自然、接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哲学中,“天”指大自然,“天道”即为自然规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德充符》曰:“万物一体”。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谈到:“以芳林为台榭,峻岫为楼房,翠兰为床,绿叶为帏幕。”“天人合一”就是把天地人看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将天、地、人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位置来看待,强调它们的统一性。注重天人合一是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应该对两者进行调整,以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这种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关系认识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民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它坚持一种人与自然亲和,人与自然共融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岭南传统民居体现得尤为充分。岭南民居延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居住模式,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人口密度大,过大的院子不适合,民居的形式主要是四周的房屋被连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也称为“天井院”住宅。天井住宅从平面到结构将建筑相互联成一体,既保持了四合院住宅内部环境私密与安静的优点,不仅节约了用地,而且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天井院内一般有一口水井,最初,小院可能为水井而设,后来,小院不管有水井还是没水井,都被叫做天井。“天井”的原意是“露天的水井”[2](p11),让井口直接朝向天空。朝向天的好处是使水井能够接受天上的阳光和甘露,同时散发掉井中的霉气。这种“天”和“井”的循环交替使天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健康、卫生。建筑的天井除了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功能。例如天井所占地面积较小,而且有较高高度,所以底部日照时间就会相对较短,外面的风就不容易吹到底部,因此天井下部的温湿度就相对稳定。另外,由于天井上部的口不加顶盖,天井上部就成为风的出口和风的口。这就造就了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天井的通风功能。除此之外,天井还有集雨、排水、换气、玩耍、观赏、聊天、看天、祭天等精神生活功能,天井院与自然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理念地体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