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转变职能,这些改革举措与法治政府、简政放权、政务公开、民主治理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潮流。因此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是社会发展的急迫要求。同时,我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由于过去惯用的管理经验用于管理事业单位,理论研究很少把其作为 单独的主体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近年来改革实践虽然在进行,但是理论却是相对滞后的。而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事业单位改革体系和事业单位体制,以及寻找国外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变革对我们的其实,给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指引,并探索建设和丰富事业单位改革理论。
关键词:改革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一)事业单位的涵义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
(二)事业单位的形成
事业单位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几次大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出现后产生的。当阶级和阶级社会出现时,一部分人脱离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卫生等脑力劳动,便随之事业单位就出现了。
以我国解放后为例,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福利,作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质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现象的产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绝大多数工学院、应用科学研究所、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等都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直接听命于政府的指令。所以,在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已纳入政府的计划之内的年代,相应的事业单位提供什么产品,提供多少也就当然地纳入了政府的计划之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的全面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开始起步。
(三)事业单位的特征
1.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2.事业单位的宗旨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3.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
(1)服务性
这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公益性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但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3)知识密集性
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4.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拔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用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培训,使学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员最关心的无非是考试通过率,培训的效果等等。但是只有师资力量的强大,教学模式的领先,研发力量强大,综合服务过硬,才会有学员期待的结果。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浙大公务员培训是由国内公考辅导第一人施久亮老师领衔主讲,从各个方面打造了省内公考辅导的领军机构。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划分管理是我国特有的模式。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的特点是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社会服务,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企业单位进行劳动仲裁。
政府机构在广义上指中央和政、司法和官僚机关。狭义的政府机构仅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官僚机关。狭义的政府机构,仅仅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即依照国家法律设立并享有行政权力、担负行政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国家机构,在我国,亦称为“国家行政机关”。
二、事业单位现状及其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现状
对于中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及其现状, 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事业单位地位和功能的政治化和非经济化、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行政化、事业单位经费的财政供给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单位职能的扩大化和非福利化。 现将事业单位的现状概括如下:
1.事业单位的数量多, 涉及广泛。根据有关数据统计, 我国有现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 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 2 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 000万人, 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 以上。事业单位既涉及部分政府行政性职能和行政性服务, 前者如中国证监会和银监会等, 后者如政府采购中心等, 又涉及科、教、文、卫体等诸多领域, 如学校、研究机构、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
2.事业单位是政府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政府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很大部分是通过事业单位来实现的。例如, 学校提供教育服务, 医院提供卫生医疗服务, 科技部门提供科技服务, 体育馆提供体育服务等。
3.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行政化。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 都是按照行政级别和行政层级进行管理和控制的, 存在着从部级、司级到县级和科级等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