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所以说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作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指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针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和怎样实施内部控制。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法律有机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2002〕40号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内部控制的规范纳入审计范围,并公布于众。最近国家财政部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足见国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危机。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有效控制企业内部各类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尽管内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企业依然对什么是有效的内控体系,如何建立、评估和改进企业内控感到困惑。针对以上问题,实施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论文就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意义从五个方面来介绍:(1)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2)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3)有利于保证国家与企业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4)有利于保证企业各类信息的准确可靠;(5)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2.文献综述
2.1国内外文献综述
由于中西经济的差异,西方国家较早开始了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例如成立于1985年COSO委员会为美国舞弊报告委员会提供支持。该组织包括美国会计协会(AA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现在,COSO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大型和小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于1992年,该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又进行了增补,简称《内部控制框架》,即COSO内部控制框架。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转向具体内容。其标志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8年5月发布的《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是运营、财务报告和法规遵守,五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察。
然而内部控制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并借鉴了西方内控体制的经验,同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于2006年7月由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许多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证。在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实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并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执行。
2.2现代企业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含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1)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2)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制度,即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政企关系、企业制度环境等一系列方面都要进行重大的改革。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一般而言按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内部会计控制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内部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内部审计是对单位内部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