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经营地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 展开竞争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此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措施
中间业务作为是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利的重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品种较少,占全行经营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
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
二、我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已迈向了可喜的步伐,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多,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大幅度增长,中间业务输入比重快速上升。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票据、电子银行等服务收益业务增长很快,中间业务收入50.31亿元,比上年多10.93亿元,增长27.25%,展银行全部收入的11.35%。建设银行自1999年向商业银行转轨以来,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形成了包括结算、代理、外汇、银行卡、信息咨询、担保承诺、基金托管、银行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9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产品体系。但是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目前,就以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而言,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了约260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但是其中相当的部分是不收费的,如邮寄对账单、代发工资银证转账、招行一卡通业务等都是不收费用的,这直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银行业务的收入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分析
(一)国内市场有待开放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速度缓慢,根本原因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已有市场如何开发的问题。发展趋势表明,我过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将会快速发展,但这个市场还需要商业银行自己主动地去开发和引导,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伴随着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能力提升和市场环境的越来越复杂、激烈程度越来越强,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在这轮竞争中淘汰,而另一些有竞争力的银行必然会不断壮大。这种相互竞争的环境一方面可以自觉地培养市场,提升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国家来维持整个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健康而快速的提升。
(二)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足。这也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有关。据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2.25%,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58%,利差达3.33%。加上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相当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入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银行对发展中间业务自我激励不足。近来,各商业银行虽然对发展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但经营理念和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款业务,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经济效益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缺乏整体及规模市场销售,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