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推拿针灸科50例腰椎间盘突出轻症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推拿、温针、牵引加远红外微波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推拿、针刺治疗为主,共治疗一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下腰痛评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41.21±13.25)%,对照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29.13±11.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患者有12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4例,无效患者为3例,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的愈患者有8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5例,无效患者为6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温针、牵引加远红外微波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推拿针刺治疗,温阳通络方法对于改善腰椎间盘患者症状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临床治疗;推拿;温针;腰椎间盘突出症
1 绪论
腰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小关节,其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一种表现,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到或是压迫到神经根,从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腰腿痛疾患[1]。现将我院观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08年至2010年我院推拿针灸科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轻症的患者,年龄最大的为57岁,年龄最小的为25岁,平均年龄为37.2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对照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构成上均无明显差异。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推拿、温针、牵引加远红外微波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推拿、针刺治疗为主,共治疗一个月。
2.3 疗效评估
下腰痛评分标准[2]:(1)腰痛:无3分,偶有轻度腰痛2分,常有轻度腰痛1分,常有剧烈腰痛0分;(2)下肢痛或麻木:无3分,偶有轻度下肢痛或麻木2分,常有轻度下肢痛或麻木或偶有严重下肢痛或麻木1分,常有剧烈下肢痛或麻木O分;(3)步行能力:正常3分,步行5OO米以上发生疼痛、麻木或肌无力2分,步行5OO米以内发生疼痛、麻木或肌无力l分,步行1O0米以内发生疼痛、麻木或肌无力O分;(4)直腿抬高试验:正常2分,30-70度1分,小于30度0分;(5)感觉:正常2分,轻度感觉障碍1分,明显感觉障碍O分;(6)肌力:正常(5级)2分,轻度肌力减弱(4级)1分,重度肌力减弱(0-3级)O分;(7)睡觉翻身: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8)站立: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9)洗脸: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10)弯腰: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11)长时间(1小时)坐立: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12)持重物或上举: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13)行走:容易2分,困难1分,非常困难O分;(14)膀胱功能:正常0分,轻度受限3分,明显受限(尿潴留、尿失禁)6分。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为100%为治愈,改善率>60%为显效,25%-60%为有效,<25%为无效。
临床疗效评估[3]:临床治愈:腰、腿疼痛、麻木、步行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接近90度,能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好转:腰、腿疼痛、麻木、步行困难等症状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在70度左右,可基本恢复工作生活;有效:腰、腿疼痛、麻木、步行困难等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略有改善;无效:腰、腿疼痛、麻木、步行困难等症状无改善,不能参加工作。
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a=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的,若P>0.05,则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下腰痛评分改善情况对比显示,治疗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41.21±13.25)%,对照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29.13±11.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指数比较
组别 |
病例数 |
评分改善指数(%) |
治疗组 |
25 |
41.21±13.25 |
对照组 |
25 |
29.13±11.96 |
P |
<0.05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显示治疗组的痊愈患者有12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4例,无效患者为3例,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的痊愈患者有8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5例,无效患者为6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痊愈 |
好转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12(48.00%) |
6(24.00%) |
4(16.00%) |
3(12.00%) |
88.00% |
对照组 |
8(32.00%) |
6(24.00%) |
5(20.00%) |
6(24.00%) |
76.00% |
P |
<0.05 |
4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分别在接受不同治疗后下腰痛评分改善情况对比显示,治疗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41.21±13.25)%,对照组的评分改善指数为(29.13±11.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显示治疗组的痊愈患者有12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4例,无效患者为3例,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的痊愈患者有8例,好转患者有6例,有效患者为5例,无效患者为6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在生理病理的变化,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等物质逐渐增加,退变成易碎组织,无法再传递和吸收外力,使得压力负荷从髓核转移到纤维环,纤维环受力断裂,导致髓核突出。除此之外,腰椎间盘周围韧带和肌肉长期劳损后,对腰椎间盘的支持作用也相应地减弱,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刺激后可以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主要通过机械拉伸或是局部升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来治疗。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血瘀”的范畴,加之体弱受寒,寒凝加重血脉凝滞,不通则痛,因此治疗组给予推拿、温针、牵引加远红外微波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推拿针刺治疗。对急性水肿期的治疗,由于神经根受压迫严重,腰腿痛的症状严重,在治疗上必须首先消除局部水肿,西医多采用腰椎棘突旁局部注射,口服布洛芬等镇痛、消除局部软组织水肿。缓解期时要求不用大力,注意休息,给予温热理疗等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及睡姿的合理性,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特别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应注意保暖,防止本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主编.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
[2] Satoh D,Konno S,Nishiyama Ketal.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ntigen antibody complexes in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1Posus Spine.2009,24(19):190-194.
[3]李泽恩.髂管注射灯盏细辛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对IgG、IgM的影响(D).
福建中医学院,2006:1-5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