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搞学问、搞研究,发表论文、扩大影响是很自然的。 作者也许兼有科研、教学和出版的实践,便各有一批论文问世。独 立完成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有合作者,他们既有院士、博导、教 授,更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而且论文刊发时第一作者 多为后者。于是有人怀疑作者帮他人的忙,更多的人问的是有什 么技巧。作者以为,是有些技巧,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署名 其实撰写论文的过程如同做事,一是要有清晰的 思路,二是要有实现思路的机制。这里思路是基础,机制是保障; 作者以为光有思路,没有实现思路的保障机制,论文是无法真正完 成的,也正因为后者的重要,而往往又很艰辛和漫长,故在与作者 合作中承担后者的往往署名在前,如果主要工作由合作者完成,作 者就不再署名,尤其重要论文更是如此。也许因为如此,与作者合 作的学者较多。当然即使作者自己署名在后的论文,同样清楚论文的创新之处及来龙去脉,并对论文负责。
2.论文思路 撰写论文的思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积累,来源于 学习与研究。当事人不能事事都亲自实践,这个实践更多的是同 行的实践,但他人的实践往往要有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作者在与多 个32;-一合作中依赖于工厂的实践,在与台湾学者的合作中借助他 们在实验室的实践,都是在观察、体会与分析中为改进原有设计方 法和工艺流程而提出新思路的。比如为了解决传统五轴联动加工 方案设备投入大的问题,在风华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提出两个新 的数学概念基础上完成三曲面过同一球面曲线问题的研究;进而 又与我校一博士后和另一博士研制了相关设备,并解决球头刃口 与圆柱刃口光滑连接及装夹定位等问题,终使该球头刀生产成本 下降了许多倍,有关论文已被SCI收录。当然也应包括对他人的 实践的提升方面的工作,比如国际评定工件外缘质量研究中多集 中于球、柱、锥,而作者接触的多为组合曲面,如球头刀是柱接球, 于是就提出一批组合她面在装夹基准下外缘质量评定新思路,并 推动多篇SCI收录论文的刊出。针对同时指导的两类台湾博士 生,一类穷追基础、另一类急于出论文的倾向,应香港期刊约稿写 了一篇《导师的职责》,提出了导师的职责一是要指定扎实基础的 范围,二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跨越,对某些知识只需知其然,以便迅 速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在图书出版的实践中.认直做三种笔记.一 是出错的问题;二是新的知识点;三是有关出版的新提法。便有从 出错规律研究来提高效率与质量的论文思路;有了用人工免疫理 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出版双效统一的论文构思,还有学习、研 究、自省、选题、质量等多方面的新论文思路。
3.保障机制 因为机制问题是实现思路的保障,更要在实践中 给予极大重视,并使之严谨周密。比如一个球头铣刀涉及前刀面、 后刀面,其交线的球头部分要在球面上,纯柱面部分要在圆柱面 上,且两者交接处需一阶导数连续,要有足够的后角,还有定位装 夹等关键处,只有处处周密,方能使人信服。因为在这方面论文撰 写者往往比较注意,就不再罗列了。
4.重视前言 论文的易于接受在于准确反映论文的思路与实现 思路机制间的呼应,这反映在论文摘要、前言与正文的呼应上。作 者以为前言极为重要,只有前言讲清研究对象目前存在的问题、本 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及其创新处,并在后文中清晰地介绍到解决 问题的周密过程和结果,这样就会使审者~目了然,拿不出否决的 理由,被SCI、El收录也就比较容易。当然这里有个尊重已有工作 的问题,即不可为抬高自己而否定他人的工作。
5.多出论文 论文的多产来源于有心,在于充分运用知识、方法 的积累。做什么事力争多得才会思路开阔,写了一文应想到这一 文创新处还可应用到何处?在知识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今天,通 用性研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益,比如数控加工,最通用的模型有 了,具体对象的模型就易得,自然论文就多。
6.提高质量 在此提点建议,其源是审查一批校内外的论文,尤 其是博士论文。可以这样说,极少有作者提不出修改意见的论文, 有的差错还是原则性的。问题在于跨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一一个 重要途径,而我们的研究者、论文作者并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尤其 跨进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应f-分小心。或请教这一领域的专 家,或写出后请专家审读,然后再进行预答辩比较稳妥。还有规 格、别字、标点也应当予以重视,虽然并不影响内容陈述,但还是会 影响研究者、导师乃至学校的声誉,应当在各方面力争卓越才好。
发表评论: